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切还是不切?费健主任带你揭秘“观察治疗”新选择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基于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发表的研究《主动监测与立即手术:对中国1厘米或更小的高度可疑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生活质量结果的比较》,结合我30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为你提供最科学的建议。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既拿手术刀又拿消融针”的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甲状腺结节陷入焦虑:“要不要手术?”“不切会不会恶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新选择——主动监测。 甲状腺结节,真的必须“一刀切”吗?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女性朋友(男女比例约1:3)。很多人一听到“结节”“可疑”就慌了,恨不得立刻手术。但你知道吗?1厘米以下的“高度可疑”小结节,可能根本不需要急着开刀! 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跟踪了800多名患者,发现: 主动监测组:定期复查,必要时再手术。 立即手术组:直接切除结节。 结果如何?我们用“三张成绩单”来对比👇 成绩单一:治疗效果,平手! 肿瘤控制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癌症转移或死亡。 延迟手术率:主动监测组中,仅9%的人后来需要手术,且术后效果与直接手术组无差异。结论:观察治疗不耽误病情,关键时刻再手术也来得及! 成绩单二:副作用,主动监测完胜! 立即手术可能带来这些问题: 暂时声音嘶哑(2.7% vs. 0.2%) 钙代谢问题(13.6% vs. 1.9%) 终身吃甲状腺激素药(96.1% vs. 10.7%) 脖子留疤(94.3% vs. 9.1%)结论:手术不是“零风险”,观察治疗能避免多数并发症。 成绩单三:生活质量,主动监测更舒心 手术后1年内,患者常抱怨声音变化、喉咙不适;1年后,脖子疤痕成了最大心结。而观察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始终更稳定,烦恼少一大半! 为什么医生推荐“主动监测”? 甲状腺微小癌很“懒”:多数生长缓慢,甚至一辈子不变化。 手术可能“过度治疗”:切了结节,却带来新问题(如激素依赖)。 定期复查更灵活:每6个月做超声,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适合人群:✅ 结节≤1厘米✅ 无淋巴结转移✅ 无家族史✅ 能坚持定期复查 费健主任的暖心建议 别让“结节”成心结:90%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即使恶性,多数也能观察(但是精准评估很重要)。 选对医生比选治疗更重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评估风险,制定个性化方案,可能你仅仅需要做个微创消融治疗而不必要切除甲状腺。 微创技术来兜底:若需手术,可选择腔镜手术,脖子上不留疤! 推荐理由 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的“老医生”,我深知患者对手术的恐惧。这项研究证实:观察治疗不是“躺平”,而是科学决策。如果你正纠结“切还是不切”,不妨先问自己:是否需要为一个小结节,承担手术风险? 最后的话健康路上,焦虑不如行动!定期体检、理性选择,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如果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线上诊室聊聊(偷偷说:粉丝咨询超10万,你的问题可能早有答案哦😉)。 费健主任的甲状腺健康小贴士🔹 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 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 保持好心情,压力是甲状腺的“隐形杀手”! 科学指导健康,选择决定未来。我是费健,我们下期见!
费健 2025-05-08阅读量11
病请描述:慢性胰腺炎:如何科学应对“沉默的腹痛”?瑞金医院专家为你划重点!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综合《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研究及临床实践整理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普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喜欢通过线上科普和大家聊聊健康那些事儿。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解答过10万+问题,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认识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慢性胰腺炎。 为什么关心慢性胰腺炎? 你可能听过“胰腺癌”,但对“慢性胰腺炎”却陌生。其实,它就像一个“沉默的破坏者”:早期症状隐蔽,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腹痛反复、糖尿病、营养不良,甚至增加患癌风险!据统计,每10万人中,每年约有7人患病。而女性因激素和免疫特点,某些阶段风险更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管理它? 慢性胰腺炎:你的身体在“求救” 想象一下,胰腺是身体的“消化工厂”,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当它反复发炎,工厂就会“罢工”——消化功能下降、血糖失控、腹痛难忍。典型信号包括: 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可能放射到背部) 脂肪泻(大便油腻、浮在水面) 体重莫名下降 新发糖尿病(尤其伴随腹痛) 治疗策略:从“止痛”到“修复”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多学科协作的“组合拳”。根据《中华胰腺病杂志》最新综述,核心策略可总结为: 1. 疼痛管理:别让腹痛绑架生活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是底线!酒精和烟草会“火上浇油”。 药物治疗:按“镇痛阶梯”用药,从普通止痛药到阿片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 微创介入:若药物无效,可尝试神经阻滞术或内镜取石,50%患者疼痛能暂时缓解。 2. 营养支持:吃对食物就是良药 胰酶替代疗法:每餐补充4万-5万单位脂肪酶,帮助消化(像给工厂“外派员工”)。 重点监测:每年查骨密度、维生素水平(尤其是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肌肉保卫战:超过一半患者存在“肌肉减少症”,需增加蛋白质摄入+适度抗阻训练。 3. 手术与微创:何时需要“动刀子”? 内镜治疗:适合胰管结石或狭窄,通过支架或碎石疏通“管道”。 外科手术:若反复发作、怀疑癌变,可考虑切除部分胰腺(现在有保留十二指肠的术式,创伤更小)。 终极方案: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既能去病灶,又能保留部分控糖功能(但需严格评估)。 4. 心理支持:别忽视“情绪免疫力” 长期腹痛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重建积极心态。 未来希望:这些新疗法值得期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治疗: 抗炎新药:如抑制白介素4/13的药物,从源头减少炎症。 细胞修复:用维生素D类似物“安抚”过度活跃的胰腺星状细胞。 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检测和疼痛敏感度测试,提前预判治疗反应。 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早期筛查:若有长期腹痛、消化不良,别硬扛!尽早查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饮食口诀: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避免油炸和酒精。 定期随访:每半年查血糖、营养指标,每年评估骨密度。 推荐理由 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症状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慢性胰腺炎虽棘手,但早发现、科学管理,完全能控制病情!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指南针”——医学知识不冰冷,它关乎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健康小互动:你或家人有反复腹痛的经历吗?欢迎留言,我会挑选典型问题详细解答! 本文内容参考:《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4月综述《慢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及最新国际指南。关注我,get更多靠谱健康知识,我们下次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40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患者注意!碘131治疗前停药2周还是3周? 最新研究帮你做选择——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坚持在线上做科普。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个甲状腺癌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做放射性碘治疗前,到底该停用甲状腺激素2周还是3周,还是更长时间? 最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在《BMC Cancer》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分析了318名甲状腺癌患者的数据。作为从业多年的医生,我深知这个问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下面就用“说人话”的方式,带大家看懂这项研究! 一、为什么要停用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常需要做放射性碘(131I)治疗来清除残留的癌细胞。但有个前提:必须让身体处于“饥饿状态”——就像让癌细胞“饿到饥不择食”,才会疯狂吸收治疗用的碘。 如何制造这种“饥饿感”?关键在于提升促甲状腺激素(TSH)。它就像“催命符”,能逼着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包括癌细胞)拼命吸收碘。而停用甲状腺激素(THW),就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二、2周 vs 3周,区别到底在哪? 研究团队对比了停药2周(A组)和3周(B组)的患者,发现了几个关键点: ✅ TSH达标率 2周组:93.8%患者TSH≥30(达标) 3周组:96.8%达标👉 结论:2周足够让绝大多数人达标,尤其是5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 副作用对比 💡 预后无差别两组患者在5年随访中,复发率分别为6.2%和2.3%——统计学上没显著差异!真正影响复发的是治疗前的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 三、给患者的实用建议 结合研究和临床经验,我总结了一份“选择指南”,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具体请咨询核医学专家: 1️⃣ 50岁以下患者→ 优先选2周停药方案,达标率高且副作用小→ 省下的1周能少受罪:头晕乏力、便秘、情绪低落都会减轻 2️⃣ 50岁以上患者→ 建议3周停药,因年龄增长会影响TSH分泌速度→ 但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尤其本身有基础疾病者 3️⃣ 所有人都要关注→ 治疗前务必检查sTg水平,它才是预后的“风向标”→ 停药期间如果出现严重水肿、心跳过缓,及时联系医生 四、费主任的贴心话 作为外科医生,我理解大家既想彻底治疗,又怕副作用的心情。这项研究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不是停药越久越好!年轻患者完全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既保证疗效,又减少身体负担。 最后送大家三个“护甲锦囊”:🔹 治疗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别擅自调整药量🔹 保持均衡饮食,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要遵医嘱控制🔹 焦虑时试试深呼吸或冥想,情绪稳定有助于康复 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大家更从容地应对治疗。如果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线上问诊平台咨询(全网粉丝超100万,已解答10万+问题)。记住,科学治疗+乐观心态=最好的抗癌武器! 研究来源:Wang Y, Huang S, Huang R. Two or three weeks of thyroid hormone withdrawal before initial 131I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BMC Cancer. 2025;25:370.作者介绍: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兼顾手术治疗和微创技术,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32
病请描述: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许多患者“无疤”告别肿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最新研究——《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这项研究揭示了甲状腺癌的“性别秘密”,对健康管理很有指导意义,咱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出处与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由天津医科大学团队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国肿瘤》(2025年3月网络首发),数据覆盖32年,结合国际疾病数据库和先进统计模型,首次系统分析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和未来趋势。为什么推荐它? 数据权威: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覆盖中国30余年数据。 结论实用:预测2030年发病率,提醒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针对性预防。 刷新认知:颠覆“女性风险更高”的单一印象,男性增速竟更快!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的“男女有别” 研究用一句话总结:女性患病更多,但男性“后来居上”。具体来看: 发病率趋势 女性仍是主力军:2021年女性发病率2.87/10万,男性2.11/10万。 男性增速惊人:1990—2021年,男性病例增长563%,女性增长206%。 未来预测:2030年女性发病率3.26/10万,男性2.44/10万,差距缩小。 年龄差异暗藏玄机 <75岁:女性风险更高,尤其50~74岁人群。 ≥75岁: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筛查不足、病程侵袭性强有关。 为什么男女差异大? 雌激素“双刃剑”:女性体内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生长,但健康意识强、早筛多,反而“数据好看”。 男性风险被低估:肥胖、少体检、晚期确诊多,导致“一发现就是重病”。 甲状腺癌:未来会“更凶猛”吗? 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将达2.90/10万(2021年为2.47/10万)。不过别慌!这种“上升”背后有两大原因: 技术进步:超声普及让更多早期肿瘤“无所遁形”。 健康意识提升:体检人数增加,尤其是女性主动筛查。 但要注意:过度诊断可能存在!研究提到,约87%的女性病例可能属于“无害小结节”,无需过度治疗。 给不同人群的“护甲指南” 女性朋友:✅ 定期甲状腺超声检查(建议1~2年一次)。✅ 关注月经周期异常、颈部肿块,及时就医。✅ 避免盲目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男性朋友:⚠️ 别忽视!45岁后每年体检加一项甲状腺B超。⚠️ 控制体重,男性肥胖与甲状腺癌风险显著相关。⚠️ 高龄男性(≥75岁)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警惕甲状腺癌! 所有人:🌟 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均衡饮食。🌟 远离辐射暴露(如频繁CT检查需做好防护)。🌟 保持好心态,压力过大可能扰乱内分泌。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常遇到两种患者:一种是体检发现结节就焦虑失眠,另一种是脖子肿了还硬扛。其实,甲状腺癌大多“温柔”(90%是乳头状癌,预后极好),关键在早发现、科学应对。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健康管理要“男女有别”,男性别再当“鸵鸟”,女性也需理性看待“高发数据”。记住,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腺”,守护它,从今天的一份体检计划开始吧!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用医学智慧,过健康生活。(本文参考文献:付祥锐等,《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中国肿瘤,2025)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6
病请描述:甲状腺手术的“四大并发症”,外科专家从来没有告诉你?——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带你了解功能保护性甲状腺外科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参考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年第6期《功能保护性甲状腺外科:技术难点与对策》(作者:袁芊芊等),结合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撰写。 作者介绍 费健 头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经历:从医30余年,累计完成甲状腺手术超万例,擅长传统外科与微创消融技术 科普达人: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甲状腺问题超10万次 为什么推荐这篇科普? 甲状腺疾病(如结节、甲亢、甲减、甲状腺癌)越来越常见,但许多人对手术存在误解: 担心术后声音嘶哑、手脚麻木、呛咳…… 纠结“切多了怕功能受损,切少了怕复发”。其实,现代甲状腺外科早已进入“功能保护时代”! 今天我们就用“说人话”的方式,揭秘手术中医生如何保护你的重要器官! 关键知识点:针对甲状腺手术的“四大并发症”,外科专家需要做好“四大守护任务” 任务1:留一条“保命通道”,防术后窒息 甲状腺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出血压迫气管,严重时会窒息。过去医生会完全缝合颈部切口,但若出血,血块可能堵住气管。现代方案:缝合时故意留出3厘米的“小通道”,让血能流到皮下,避免压迫气管。就像给高压锅装了个“安全阀”,关键时刻救命! 任务2:守护“钙管家”甲状旁腺 甲状腺周围有4颗绿豆大小的甲状旁腺,负责调节血钙。若损伤,会手脚麻木、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医生怎么做: 精准识别:用荧光染色、纳米碳标记等技术,让甲状旁腺“亮起来”,避免误切。 分型保护: 独立型:小心避开,保留血供。 粘连型:像移栽植物一样,连脂肪一起移植到前臂,存活率更高! 术后检测:抽血对比双臂的钙调节激素(PTH),确保移植成功。 任务3:保护“声音开关”喉返神经 喉返神经控制声带,损伤会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失声。防护黑科技: 术中导航:用神经监测仪实时“监听”神经信号,一旦信号减弱50%,立刻暂停操作。 损伤修复:若肿瘤侵犯神经,可用“迷走神经搭桥术”重建声带功能,术后声音逐渐恢复! 任务4:修复“淋巴水管”胸导管 颈部的胸导管像一条“淋巴水管”,损伤后会漏出乳白色液体(乳糜漏),伤口难愈合。解决方案: 大禹治水法:不盲目堵漏,而是用显微镜精细修补导管,让淋巴液正常回流。 分级护理: 少量渗漏:加压包扎,正常吃饭。 中量渗漏:少吃油腻,补充蛋白。 大量渗漏:禁食+药物+负压引流,加速愈合。 费健主任的暖心建议 术前别焦虑:现代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率已大幅降低,医生会用尽“十八般武艺”保护你的功能。 术后勤复查:定期查血钙、甲状旁腺激素,及时调整补钙方案。 日常护甲状腺:少熬夜、远离辐射、控制情绪,每年做一次颈部超声。 结语 甲状腺手术不是“一切了之”,而是精细的“功能保卫战”。从保留生命通道到修复神经,每一步都凝聚着外科医生的智慧与匠心。作为患者,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减少恐惧,还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健康无价,愿每个人都能被温柔守护!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9
病请描述:甲状腺和大脑的“爱恨情仇”:你的记忆力下降,别忘了这项检查!——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你揭秘 文章出处与作者介绍 本文内容参考了2021年发表在《JAMA内科学》上的大型研究《甲状腺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由国际多中心团队完成,分析了超过4.5万人的数据。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从医30年,主攻甲状腺疾病,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被网友称为“甲状腺健康守护者” 甲状腺:身体的“发动机” 甲状腺是脖子上一个蝴蝶状的小器官,它分泌的激素就像身体的“油门”,控制着新陈代谢、体温、心跳,甚至大脑的活跃程度。但很多人担心:甲状腺出问题,会不会让脑子变“迟钝”?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甚至老年痴呆,是不是甲状腺的锅?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与认知功能的真相 根据最新研究,我们整理了以下结论: 甲状腺疾病分两类 甲亢(甲状腺激素过多):心跳快、手抖、易怒。 甲减(甲状腺激素不足):怕冷、疲劳、记性差。 还有两种“隐藏款”:亚临床甲亢/甲减(指标异常但症状轻微)。 甲状腺问题 ≠ 记忆力下降 研究跟踪了4万多人,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亚临床状态)与整体认知功能、执行能力、记忆力下降无直接关联。 即使是甲状腺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痴呆症风险也未见显著增加。 但别急着松口气! 少数研究提示,严重甲亢(如TSH检测不到)可能略微增加痴呆风险,但证据不足。 甲减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后,认知功能也未见明显改善,说明两者未必是“因果关系”。 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 虽然甲状腺问题未必直接“伤脑子”,但它对全身的影响不容小觑: ✅ 定期体检:尤其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8倍!),建议每年查一次甲功(TSH、FT3、FT4)。 ✅ 关注症状:长期疲劳、情绪波动、体重异常变化,可能是甲状腺的“求救信号”。 ✅ 理性看待研究:科学结论会不断更新,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才是防病的“万能钥匙”。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文章? 权威背书:数据来自全球顶级医学期刊,结论严谨可靠。 破除焦虑:帮你分清“真风险”和“伪关联”,不再为记忆力下降盲目恐慌。 实用指南:从筛查到日常防护,手把手教你守护甲状腺健康。 结语:与甲状腺和平共处 甲状腺就像一位“沉默的管家”,平时默默工作,一旦闹脾气却可能搅乱全身。与其纠结它和大脑的“爱恨纠葛”,不如定期关心它的状态。毕竟,健康的生活,才是给身体最好的“保养剂”。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朋友。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陪你一起科学防病,轻松生活! 关注我,获取更多靠谱医学科普! 🌟(文中部分数据来源:van Vliet NA et al. JAMA Intern Med. 2021)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0
病请描述:✨ 甲状腺癌治疗新突破:精准打击癌细胞的“智能武器”来了! ✨——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深度科普 📚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参考自《甲状腺癌靶向治疗:进展、应用与管理》(作者:刘为民博士,审核:刘天润教授),结合最新医学指南与临床实践,由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整理科普。 👨⚕️ 作者介绍 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30年临床经验,擅长甲状腺手术、微创消融及疑难病例诊疗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被誉为“甲状腺健康科普达人” 心愿:让复杂的医学知识“说人话”,帮大家远离疾病焦虑! 🌟 推荐理由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癌症之一,尤其“偏爱”女性(男女比例约1:3)。但别慌!随着医学进步,一种名为“靶向治疗”的新技术,正在为晚期或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打开希望之门!今天,费主任就用“聊天式科普”,带你看懂这项“黑科技”! 🔍 靶向治疗:癌细胞的“精准狙击手” 传统治疗(手术、碘治疗)对多数甲状腺癌效果很好,但遇到“顽固分子”(如未分化癌、碘难治性癌),常常束手无策。这时,靶向药物就像“装了GPS的导弹”,专找癌细胞“致命弱点”开火,保护正常细胞少受伤! 💡 关键知识点 靶向药如何工作? 断粮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如仑伐替尼)。 关信号:阻断癌细胞生长指令(如索拉非尼)。 拆零件: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精准打击(如塞尔帕替尼对付RET基因突变)。 哪些患者需要靶向治疗?✅ 放射性碘治疗无效的分化型甲状腺癌✅ 侵袭性强的髓样癌、未分化癌✅ 基因检测发现特定突变(如RET、NTRK融合) 明星药物一览表 ❗ 重要提醒:副作用管理是关键! 靶向药虽好,但可能伴随一些“小麻烦”,比如高血压、手足脱皮、腹泻等。别担心!费主任支招: 定期复查:每月监测肝功能、血压。 对症处理:脱皮用尿素软膏,腹泻备蒙脱石散。 沟通医生:勿自行停药,剂量调整需专业指导! 🌈 给患者的暖心建议 基因检测是前提:像“癌症身份证”一样,帮助选择最适合的药。 多学科团队护航:外科、肿瘤科、内分泌科专家联手定制方案。 保持希望:即使一线药物耐药,还有二线、三线新药可选! 💬 费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最欣慰的不是手术成功,而是看到患者眼里重新有光。靶向治疗让许多‘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重获新生。请记住:医学每天都在进步,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想了解更多?关注费健医生的科普账号(全网同名),获取甲状腺自检指南、饮食建议和最新治疗资讯!健康路上,我们陪你走得更稳、更安心!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13
病请描述:早晚体重差3斤是胖了?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看待体重波动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全网粉丝超100万。 一、你的体重,为何总在“坐过山车”? 最近有位粉丝私信我:“费主任,我明明在认真减肥,可晚上一称体重,居然比早晨重了3斤!难道努力白费了吗?”其实,这问题困扰过无数人。今天,我就结合两篇权威科普(源自上海健康科普资源库及专业医学平台),带大家揭开体重波动的真相! 体重波动≠减肥失败!一天内体重上下浮动2-3斤非常正常,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水分“戏精” 吃咸了、碳水吃多了,身体会像海绵一样吸水,导致体重虚高。 运动后出汗、经期前水肿,也会让体重“演戏”。 小贴士:1克碳水结合3-4克水,所以一碗面条下肚,体重可能涨1斤! 吃喝拉撒的“物理攻击” 饭前饭后差1斤?那是食物的重量,别慌! 排便排尿后轻半斤?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正常流失。 激素的“魔法操控” 女性经期前因激素变化,体重可能涨2公斤,经后自动回落。 二、避开8大称重误区,拒绝焦虑! 很多人体重焦虑,其实是“不会称体重”!以下误区,你中了几条? ❌ 误区清单 每天称N次:体重像心电图,早晚差3斤很正常! 洗澡后称重:湿头发+吸水皮肤,数值误差大。 饭后立刻上秤:食物还没消化,当然“压秤”。 不同秤来回换:不同品牌误差可达10斤! 穿厚衣服称重:冬天毛衣 vs 夏天短袖,差出2斤不奇怪。 ✅ 科学称重指南 固定时间:早晨起床、空腹、排便后,穿轻薄睡衣。 固定设备:同一台秤,每周测1次,记录长期趋势。 看综合指标:别光盯体重!BMI、腰围、体脂率更靠谱。 三、减肥成功的关键:看懂身体信号 体重只是健康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减脂要看这些: 腰围变化:男性≥90cm、女性≥85cm,警惕内脏脂肪! 体脂率:男性15%-18%、女性20%-25%为健康范围。 体能提升:爬楼梯不喘了、运动更轻松,说明肌肉在增长。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对于甲状腺患者,甲亢会导致体重减轻,甲减则出现体重增加,我曾接诊过一位甲状腺患者,因过度关注体重而焦虑失眠。其实,健康管理是场马拉松,别被短期波动打乱节奏。记住:脂肪不会一夜暴涨,水分也不会永远滞留。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定期体检,才是真正的“健康密码”。 推荐理由本文整合上海健康科普资源库及专业医学平台核心观点,结合临床经验,帮你跳出体重焦虑陷阱。关注我@费健医生,获取更多甲状腺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干货!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深耕外科领域30年,擅长微创技术及肿瘤消融。坚持“治病更治心”的科普理念,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健康疑问超10万次。 健康小目标:从今天起,每周一早晨称一次体重,记录腰围和体脂率。放下焦虑,科学管理,你一定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8
病请描述: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癌? 瑞金医院专家揭秘5大风险因素,教你科学预防!——来自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很多女性关心的问题:为什么甲状腺癌偏偏“偏爱”女性? 一、数据触目惊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根据最新研究,全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中国女性更是“重灾区”。比如河南一项针对310名女性的研究发现,肥胖、长期压力大、多次流产等因素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而韩国研究显示,女性孕期和更年期的激素波动也可能“推波助澜”。 更扎心的是,很多女性确诊时还很年轻。我接诊过最小的患者只有12岁,她的妈妈哭着问我:“医生,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其实,甲状腺癌的“偏爱”背后,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患。 二、5大危险因素,女性一定要警惕! 结合国内外研究和我的临床经验,女性甲状腺癌高发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激素波动“暗藏危机” 雌激素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 孕期、更年期激素剧烈变化时风险更高。 流产≥2次的女性患病风险是未流产者的2.2倍(河南研究数据)。 压力大、情绪差是“隐形推手” 长期焦虑、抑郁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3倍! 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功能,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肥胖是“沉默的帮凶” BMI≥24的女性,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 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促进癌细胞生长。 辐射暴露“埋下祸根” 儿童期接受过头颈部X光或CT检查,风险显著增加。 手机、电脑辐射暂无直接证据,但建议减少长时间贴身使用。 家族遗传“难以忽视” 直系亲属有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增加2.5倍。 尤其要警惕家族中多人患癌的情况。 三、预防指南:做好3件事,远离甲状腺危机! 别慌!甲状腺癌虽是“高发癌”,但90%以上是预后良好的乳头状癌。做到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肥胖、长期压力大)建议每年做1次甲状腺超声。 普通女性从30岁开始,每2年检查1次。 生活调节:从细节入手 减压秘诀:每天冥想10分钟,或培养运动习惯(瑜伽、快走都不错)。 饮食建议:少吃腌制食品,碘摄入要适量(沿海地区少吃海带紫菜,内陆可适量补碘)。 科学治疗:别让“过度诊断”坑了你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95%是良性,无需手术。 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可先观察或者选择消融,盲目开刀可能得不偿失。(具体请咨询专家) 四、费医生暖心提醒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女性因为焦虑结节而失眠,也见过患者因忽视体检错过最佳治疗期。想告诉大家: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生气、多微笑,就是最好的防癌药。 科学治疗比恐慌更重要!哪怕确诊癌症,规范化手术或微创消融也能帮您重获健康。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关注甲状腺,更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抵御疾病最坚固的盾牌! 我是费健医生,全网粉丝超100万,专注甲状腺疾病科普。如果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瑞金医院线上平台咨询。记住:早一步了解,多一份安心!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6
病请描述:咖啡的“双面人生”:续命神器还是健康刺客?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 一、咖啡的魔法:从肠道到大脑的奇妙旅程 作为打工人“续命水”,咖啡不仅能提神,还被多项哈佛、欧洲权威研究盖章为“健康守护者”。以下是它的隐藏技能: 1. 肠道菌群的“园丁”哈佛研究发现,每天喝咖啡的人肠道内解糖芳森杆菌数量飙升4-8倍!这种“有益菌”能抑制有害菌,增强肠道屏障,相当于给肠道“施肥”。 划重点:低因咖啡也有类似效果,功劳归于多酚、绿原酸等成分。 2. 癌症风险的“调节器” 结直肠癌:每天4杯咖啡,复发风险降32%(IJC研究)。 肝癌:每天2杯,风险降43%(哈佛数据)。 乳腺癌:喝咖啡+他莫昔芬治疗,复发风险减半(瑞典研究)。 3. 大脑与心脏的“充电宝” 每天0.5-3杯咖啡,全因死亡率降12%,心血管病死亡率降17%(欧洲研究)。 咖啡因+EHT成分联手,抵抗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美国罗格斯大学)。 4. 皮肤抗衰的“秘密武器”每天1杯咖啡,皮肤衰老风险降15%(《Ageing Research Reviews》)。咖啡中的抗氧化剂能对抗自由基,延缓皱纹生成。 二、小心!咖啡也有“小脾气” 虽然咖啡益处多,但“贪杯”或喝错类型可能翻车! 1. 肺癌与食道癌的“潜在推手” 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长期高咖啡因摄入,肺癌风险增54%,女性高达101%(可能与丙烯酰胺有关)。 《Clinical Nutrition》分析5.9万人:热咖啡(>65℃)与食道癌风险正相关,高温损伤黏膜是元凶。 2. 速溶咖啡的“健康陷阱”多项研究指出,速溶咖啡的健康收益几乎为0!因加工过程中流失抗氧化成分,还可能含添加剂。 3. 过量饮用的“副作用套餐”每天超过4.5杯,全因死亡风险反升5%,还可能导致焦虑、失眠、心悸(南方医科大学研究)。 三、科学喝咖啡的“黄金公式” 想让咖啡成为健康盟友?记住这几点: ✅ 最佳剂量:每天2-4杯(每杯约200ml),心血管、抗癌效果最佳。✅ 优选类型: 研磨咖啡:心血管死亡风险降49%(欧洲研究)。 无因咖啡:肠道、心脏好处不打折。✅ 温度控制:别超过65℃,避免烫伤食道。❌ 避开雷区:速溶咖啡、过量糖/奶精。 四、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作为外科医生,我常被问:“咖啡对甲状腺有影响吗?”目前暂无直接证据,但过量咖啡因可能干扰内分泌平衡,甲亢患者需谨慎。 给咖啡党的终极忠告: 享受咖啡,但别把它当“万能药”。 关注身体信号:失眠、手抖?该减量了! 健康生活是基础:咖啡再好,也救不了熬夜+久坐。 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哈佛、欧洲顶级期刊等10+权威研究,用数据说话,帮你避开咖啡误区,解锁正确姿势。记住,理性喝咖啡,才能真“续命”! (本文部分研究来源:《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Clinical Nutrition》《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等) 互动话题:你每天喝几杯咖啡?是续命党还是佛系党?评论区聊聊你的咖啡哲学吧!💬☕️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