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下肢无力 > 内容

下肢无力内容

脑外伤后遗症的规范化治疗

病请描述: 1.什么是脑外伤?       脑外伤,顾名思义,是脑部受到了损伤。指因为车祸、跌倒、爆炸等造成的脑部损害。 对于轻症患者,休息观察即可,重症患者则有死亡风险。 轻度脑震荡、单纯颅骨线性骨折为轻微损伤。颅脑损伤多见于工矿,交通事故,火器伤,锐器伤,钝器伤等,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复合存在,颅脑损伤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者虽皆可单独发生,但需警惕其合并存在,其中,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脑损伤的程度及其处理效果。 2..脑外伤有哪些后遗症?    脑外伤后遗症又叫脑外伤后综合征(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是指脑外伤病人在恢复期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 包括大小便失禁、步态不稳、反应迟钝、头痛、神经过敏、注意力集中障碍、记忆力减退、头晕、失眠、疲劳等症状。而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异常,神经放射学检查亦无阳性发现。如果这一组症状在脑外伤后3个月以上仍持续存在而无好转时,则为脑外伤后综合征。通常这类病人多为轻度或中度闭合性颅脑外伤,没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颅脑外伤还会引起比较明显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如下:(一)急性期精神障碍 1.意识障碍:见于闭合性脑外伤,可能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较大幅度的旋转性移动的结果。脑震荡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可在伤后即发生,持续时间多在半小时以内。脑挫伤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严惩持续时间可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在清醒的过程中可发生定向不良,紧张、恐惧、兴奋不安、丰富的错觉与幻觉,称为外伤性谵妄。如脑外伤时的初期昏迷清醒后,经过数小时到数日的中间清醒期,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时,应考虑硬脑膜下血肿。 2.遗忘症: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常有记忆障碍。外伤后遗忘症的期间是指从受伤时起到正常记忆的恢复。以逆行性遗忘不常见(即指对受伤前的一段经历的遗忘),多在数周内恢复。部分患者可发生持久的近事遗忘、虚构和错构,称外伤后遗忘综合征。 3.脑外伤后急性障碍:易疲劳与精神萎靡,或行为冲动,亦可出现谵妄状态。 (二)后期精神障碍 1.脑外伤后综合征:多见。表现头痛、头重、头昏、恶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通常称脑震荡后综合症,症状一般可持续数月。有的可能有器质性基础,若长期迁延不愈,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和易患素质有关。 2.脑外伤后神经症:可有疑病,焦虑、癔症等表现,如痉挛发生、聋哑症、偏瘫、截瘫等,起病可能与外伤时心理因素有关。 3.脑外伤性精神症:较少见。可有精神分裂症样状态,以幻觉妄想为主症,被害内容居多。也可呈现躁郁症样状态。 4.脑外伤性痴呆:部分严惩脑外伤昏迷时间较久的患者,可后遗痴呆状态,表现近记忆、理解和判断明显减退,思维迟钝。并常伴有人格改变,表现主动性缺乏、情感迟钝或易激惹、欣快、羞耻感丧失等。 5.外伤性癫痫。 6.外伤后人格障碍:多发生于严惩颅脑外伤,特别是额叶损伤时,常与痴呆并存。变得情绪不稳、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性格乖戾、粗暴、固执、自私和丧失进取心。  颅脑外伤还会遗留颅骨缺损和脑积水(一)颅骨缺损(defect of skull)部分是由于开放性颅脑创伤或火器性穿通伤所致,部分是由于手术减压、颅骨病变所致的穿凿性破坏或切除颅骨病损所致。颅骨缺损会致头皮塌陷会影响美观,也影响脑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和脑脊液循环,导致脑功能下降,脑组织在颅骨缺损区摆动亦可诱发癫痫,一部分伤员因害怕颅骨缺损区被撞击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伴有有精神症状。颅骨重建具有以下作用:1.恢复患者头面部容貌,增加生活自信;2.恢复颅腔的解剖生理结构,重建脑的保护屏障,消除恐惧心理;3.改善脑组织供血、促进脑脊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语言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故病情稳定后及时修复颅骨缺损(补脑壳或补头骨)尤为迫切。(二)脑积水(Hydrocephalus)不是一种单一的病,脑积水多见于各种颅脑外伤后或颅内肿物,使得脑脊液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分泌过多而致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张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张,按压力可分为高颅压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根据脑脊液动力学可分为交通性和梗阻性。早期CT表现为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张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张 [1]  。其典型症状为头痛、下肢无力、起步或步态站立不稳、尿失禁、共济失调、反应迟钝、进行性自主语言躯体活动减少,腰穿观察后可确诊。中度与重度脑积水通过一次CT扫描脑室普遍扩大,并伴有大小便失禁、进行性痴呆、卧床不起 [2]  、便秘、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即可确诊。3.脑外伤后遗症如何规范化治疗?(一)耐心倾听和心理辅导大多数病人认为自己病情非常严重,对今后的生活及工作顾虑重重,怀疑自己能否正常工作与生活。对脑外伤此从医学角度向病人讲解,诚恳地告诉他们各项检查都正常,只要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很快便能痊愈,而且与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脑外伤后综合征病人中女性较多,情绪多变,针对这一特点,认真倾听其主诉,耐心解释其提出的问题,引导其阅读一些娱乐方面的书籍,观看一些令人快乐的电视节目,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使他们感觉到温暖,情绪逐渐趋于稳定。(二)稳定情绪和生活照顾因此类病人大多无器质性病变,在情绪稳定时,都能做一些很细致的工作,所以,及时地给予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有一个客观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生活护理:1.脑外伤后遗症病人注意居室的安静、光线宜较暗、减少对病人的一切干扰。2.病人记忆和智能受损时,使其表述症状困难,因此症状具有隐蔽,不典型和多病共存的特点。需要全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3.对慢性期病人不要改变原有生活习惯。例如早起、洗漱、进食、物品放置等均可顺其自然。尽量鼓励个人生活自理和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强病人的责任心,如负责自己居室的门窗开关、清洁床头桌、扫地等,使其对生活保持信心。4.保持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的规律性。逐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5.对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应注意避免激发精神症状的各种因素。6.按病情需要给予充足营养和水份,必要时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三)神经外科门诊就诊和定期随访神经外科门诊通常接诊病情表症较轻的病人,经过门诊医生一整套的诊断手段、辅助检查,给病人得出初步诊断,门诊医生能够对症治疗即给予病人进行治疗,如果门诊医生对病人病情有疑问或诊断为病情较重较急,则将病人收入住院病房,在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或进行手术或相关的药物或康复治疗等医疗措施,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如颅骨缺损修补、脑积水分流手术、昏迷促醒手术、神经功能重建手术。                                  

戴大伟 2021-01-19阅读量1.1万

早产儿神经发育的特点

病请描述:人类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胚胎到成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发育过程中,弥漫、广泛的运动逐渐被精细有意义的运动所代替,神经发育是循着头尾规律进行,也就是按从头到脚依次发育的规律,头部的运动出现的早,如注视、微笑、抬头等,然后是上肢运动的发育,在会走以前手的功能已经发育的很好了,宝宝用手朝前爬比用手及膝朝前爬要早,最后才是会站会走。 早产宝宝神经发育与足月宝宝一样也是遵循上述规律. 由于过早出生,加之早产宝宝比足月宝宝更易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例如颅内出血和脑白质病变,受疾病影响更易出现神经系统发育落后。早产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即使没有疾病的影响也会比足月儿落后些,其发育程度、神经反射与胎龄大小有着很大关系。 Tips1: 从姿势上看,怀孕28周出生的早产宝宝睡觉时四肢仅轻微弯曲,32周出生的宝宝下肢曲肌张力渐明显,36周早产宝宝曲肌张力增高,下肢腘角(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成90度,肘部可呈弯曲状,足月宝宝就更明显。 Tips2: 早产宝宝肌力也会随胎龄增加逐渐增强,例如28~32周的早产宝宝仅有缓慢的身体扭动和快速大幅度肢体运动,32周后髋膝可共同屈曲,但抬头还无力,36周早产宝宝双下肢可主动交替屈曲,颈部肌肉稍有力,当你扶他坐着时他的头可离开胸壁抬起几秒,而足月宝宝头可以与身体保持同一平面达数秒。 Tips3: 足月宝宝常有的神经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发射、踏步反射,早产宝宝都完成的不太好,胎龄越小反射完成越差。例如拥抱反射时,当检查者托住新生儿头部突然落下时足月宝宝可表现为双手张开、上肢外展、前臂屈曲伴哭叫,而32周早产宝宝仅有双上肢伸直外展。 早产宝宝生后随着日龄的增加,神经系统发育逐渐达到足月宝宝水平,以后还会出现追赶生长,到1~2岁时多数可达到同龄足月宝宝水平。 转载自袋鼠妈咪

母婴育儿健康号 2020-11-26阅读量9842

早产儿神经发育的特点

病请描述:人类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胚胎到成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发育过程中,弥漫、广泛的运动逐渐被精细有意义的运动所代替,神经发育是循着头尾规律进行,也就是按从头到脚依次发育的规律,头部的运动出现的早,如注视、微笑、抬头等,然后是上肢运动的发育,在会走以前手的功能已经发育的很好了,宝宝用手朝前爬比用手及膝朝前爬要早,最后才是会站会走。早产宝宝神经发育与足月宝宝一样也是遵循上述规律.由于过早出生,加之早产宝宝比足月宝宝更易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例如颅内出血和脑白质病变,受疾病影响更易出现神经系统发育落后。早产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即使没有疾病的影响也会比足月儿落后些,其发育程度、神经反射与胎龄大小有着很大关系。Tips1:从姿势上看,怀孕28周出生的早产宝宝睡觉时四肢仅轻微弯曲,32周出生的宝宝下肢曲肌张力渐明显,36周早产宝宝曲肌张力增高,下肢腘角(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成90度,肘部可呈弯曲状,足月宝宝就更明显。Tips2:早产宝宝肌力也会随胎龄增加逐渐增强,例如28~32周的早产宝宝仅有缓慢的身体扭动和快速大幅度肢体运动,32周后髋膝可共同屈曲,但抬头还无力,36周早产宝宝双下肢可主动交替屈曲,颈部肌肉稍有力,当你扶他坐着时他的头可离开胸壁抬起几秒,而足月宝宝头可以与身体保持同一平面达数秒。Tips3:足月宝宝常有的神经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发射、踏步反射,早产宝宝都完成的不太好,胎龄越小反射完成越差。例如拥抱反射时,当检查者托住新生儿头部突然落下时足月宝宝可表现为双手张开、上肢外展、前臂屈曲伴哭叫,而32周早产宝宝仅有双上肢伸直外展。早产宝宝生后随着日龄的增加,神经系统发育逐渐达到足月宝宝水平,以后还会出现追赶生长,到1~2岁时多数可达到同龄足月宝宝水平。转载自袋鼠妈咪

母婴育儿健康号 2020-11-26阅读量1.1万

走几步就腰腿酸痛,腰椎管狭窄...

病请描述:很多老人走几步就觉得腰腿疼痛、麻木、无力,甚至出现跛行,稍作休息又没事了,没太在意,误以为是腰腿肌肉老化了,其实,这些老人很可能患上腰椎管狭窄症! 1、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是由前方的椎体后壁、椎间盘,侧方的椎弓根和关节突以及韧带,后方的椎板和黄韧带组成。这些组成部分增生肥厚或者椎间盘的突出等都可以造成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处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2、腰椎管狭窄病因?腰椎管狭窄的原因有很多,临床上以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为主,多见于老年人。与机器久用会磨损的道理相似,人的腰椎在磨损、退变时,会引发骨刺生长、韧带增生肥厚,导致腰椎管狭窄,使脊髓和神经受压迫。由于椎管组织的退行性改变是主要诱因,因此腰椎管狭窄其实是一种自然规律,就象年龄大了头发会变白、脸上会有皱纹一样。也就是说这个疾病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并不奇怪。几乎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出现椎管内不同程度的狭窄,只是大多数人狭窄的程度还不足以出现腰腿疼的症状而已。3. 腰椎管狭窄的病理变化和分类?(1)黄韧带、后纵韧带增厚。(2)关节突肥大增生,从后方造成侧隐窝狭窄。     (3) 椎小关节增生,骨刺。(4)椎间盘突出,占用管腔位置。(5)椎体发生错位滑脱,上下椎体前后移位使椎管变窄。     根据症状和狭窄区域分为中央型椎管狭窄、侧隐窝型椎管狭窄和椎间孔型椎管狭窄。 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腰椎管狭窄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4、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有哪些?(1)腰部疼痛、后伸受限:椎管狭窄时,椎管内保留的空隙减小或消失,腰椎由前屈到后伸时,椎管后方小关节 (2) 间歇性跛行:患者步行一定距离后,下肢有逐渐加重的沉重、疼痛、麻木、无力等感觉,以至于不得不改变姿势,甚至跛行。当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步行。这种走走停停的现象即是间歇性跛行,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随着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骑自行车或弯腰活动时,可不受影响,这是因为腰椎在弯曲状态下能缓解狭窄椎管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摩擦。 (3)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最初可能表现为鞍区的麻木感觉障碍,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神经根症状,多为下肢的酸、麻、胀痛等,疼痛的程度各有不同。 5、腰椎管狭窄什么情况下考虑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是一种慢性病,一般不需要紧急治疗,但是一旦确诊后,只要临床症状严重到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或是疼痛不可耐受,并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均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因为除了手术之外的任何保守治疗方法都不能使狭窄的椎管变得宽松,也就不能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相对于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同时在手术放大设备(头戴式放大镜,手术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辨别神经组织和血管等细微结构,避免了医源性误伤,最大限度保护了正常组织,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的治疗效果,减小了手术并发症。手术后一般两三天就可以离床活动(不是1个月甚至3个月的卧床),三五天后可以出院回家。  

史国栋 2020-10-09阅读量9806

脖子上动刀,颈椎病手术真的可...

病请描述:40岁的赵先生,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肩颈经常疼痛,之前他一直都是能忍就忍。但是,最近疼痛加重,夜间甚至无法入睡,手臂也时常出现麻木无力的情况。医生说他是“颈椎病”,已经压迫到了神经,需要动手术,但赵先生很担心手术的风险和创伤。脖子上动刀,颈椎手术真的可怕吗?什么是脊椎病?颈椎病是生活中常听说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近年来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呈现出明显低龄化发展趋势。简单的讲,颈椎病就是颈椎退变增生,病变压迫颈椎周围的脊髓、血管、神经导致的一大堆症状。它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而是一系列症状的统称。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喜欢高枕,长时间低头工作,坐姿不正,缺乏运动,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椎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正如机器零件用久会老化,颈椎使用过度也会磨损。此时如果受到外伤作用,则直接诱发症状发生。脊椎病的症状颈椎病是一个包括各种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病变复杂,表现不一。根据临床表现,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几种类型:(1)颈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有颈部酸痛,胀痛,僵硬等;(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有从颈部到单侧上臂、手指等的疼痛、麻木、不灵活,重者可如刀割样、针刺样;(3)脊髓型颈椎病,由脊髓受压迫引起症状,侵犯椎体束引起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有时感觉四肢麻木,脚落地似踩棉感,有的胸或腰部有束带感或负重感,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二便失禁或尿储留,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则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或椎动脉受到刺激的症状,例如更头晕、头疼、耳鸣、心律失常、眩晕等。其中常见的主要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脊椎病的治疗颈椎病以保守治疗为主,早期症状轻,受压迫不那么严重,保守治疗能有效缓解,例如改善不良生活姿势,牵引、理疗,口服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剂、消炎镇痛药物等。但保守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神经被压迫这个问题,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了肌肉无力、萎缩,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者,或病变节段明显椎间不稳,而患者本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就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目标就是去除压迫脊髓、神经、血管的退变组织,从根本上解决被压迫的问题,然后重建颈椎的序列,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旦出现阳性体征,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并严禁牵引,避免瘫痪。手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和担心的事情,尤其是脊柱的手术,手术稍有问题就会导致的瘫痪或者大小便功能障碍,因此很多人对脊柱手术很恐惧,特别是对于颈椎的手术,认为颈部大血管、神经太多,还有气管、食道,手术风险非常大,因此将病情一拖再拖,到最后出现严重的症状甚至瘫痪在床了,才迫不得已的选择手术,但这个时候因为脊髓长期受压变形,手术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而事实上颈椎手术风险真的那么大么?我们来看看手术是怎么做的。根据压迫从哪个方向来就从哪个方向去解除的原则,颈椎手术有前路和后路之分,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还是需要综合病人的情况进行选择:(1)颈前路手术:即从脖子前方切口入路到达病区,切除突出变形的椎间盘,对于伴有骨赘增生者还要去除增生的骨赘,以及两侧钩椎关节,以免残留可能的致压物。大多使用钢板和融合器来重建颈椎的高度和稳定性,将相邻两节椎骨融合固定。对单节段颈椎病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2)颈后路手术:即从脖子后方切口入路的手术方式,能在直视的情况下看到病变位置,扩大椎孔的矢径,减少对椎骨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病、 伴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者。后路手术主要通过切除全部或部分后方的椎板来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手术风险小,暴露简单,对于颈椎本身生理曲度存在的患者来说疗效较好。以颈椎前侧入路为例,首先在颈前方右侧沿皮纹作横切口5-6cm(仅仅只切开皮肤)(为什么作横切口呢?因为美观嘛,不影响形象的),再纵行分开颈阔肌,用手触摸到颈动脉搏动后,自颈动脉鞘内侧钝性分离进入椎体前方,将气管、食道向对侧牵拉,显露出椎体,这样就能安全的手术了。整个显露过程只有在切开皮肤的时候用了手术刀,其他时候都是用手指、器械钝性分离开的,而且手术入路是从肌肉间隙进入,不会损伤任何组织结构,所以手术是非常安全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颈椎病微创手术越来越多,在手术放大设备(头戴式放大镜,手术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辨别神经组织和血管等细微结构,最大限度保护了正常组织,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的治疗效果,减小了手术并发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增多,脊柱内镜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其中脊柱内镜后路手术应用更为广泛,特别是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压迫神经根的患者。

史国栋 2020-08-10阅读量1.0万

颈椎病手术真的可怕么?

病请描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颈椎病分型如下:1、局部型颈椎病;2、神经根型颈椎病;3、脊髓型颈椎病;4、椎动脉型颈椎病;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6、混合型颈椎病;7、食管受压型颈椎病;8、后纵韧带骨化。如何知道自己得了颈椎病?他们有哪些临床表现呢?1、局部型颈椎病:颈部剧痛,放射到枕顶部或肩部,头颈活动受限,严重者头偏向一侧,常用手托住下颌以缓解疼痛。一般通过热敷、理疗、牵引制动等保守治疗常可治愈。2、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痛,枕部后颈部酸痛,放射至前臂和手指,轻者为持续性麻木,酸痛,胀痛,重者可如刀割样,针刺样,有的皮肤过敏,抚摸既有触电感。3、脊髓型颈椎病:由脊髓受压迫引起症状,无神经根型颈椎病痛苦,早期少有就诊,侵犯椎体束,引起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手握力差,持物易坠落,有时感觉四肢麻木,脚落地似踩棉感,有的胸或腰部有束带感或负重感,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二便失禁或尿储留,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4、椎动脉型颈椎病: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特点,患者可出现猝倒。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如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流泪,头痛,头晕,心动加速或缓慢,血压增高,四肢冰凉,局部温度下降,肢体退冷出现针刺感,继而红肿疼痛,也可有血管扩张现象。6、混合型颈椎病:常有两种以上压迫同时存在。7、食管受压型颈椎病:颈椎椎体增生,向前突出,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异物感,咽部不适感。8、后纵韧带骨化:常引起脊髓压迫症状,临床表现同脊髓型颈椎病相似。得了颈椎病该如何治疗呢?保守还是手术?目前常见的颈椎病主要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满足以下条件常需要手术治疗:1、颈肩痛明显,疼痛麻木向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性疼痛持续8周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者。2、颈肩痛及上肢的麻木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以上,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近期加重者。3、有明显上肢放射痛,麻木,并伴一侧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者,或病变节段明显椎间不稳者。而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因脊髓受压过久会不可逆转,故常建议在出现阳性体征时即早期手术治疗。手术风险大吗?对于颈椎手术,很多人会望而却步,认为颈部大血管、神经太多,还有气管、食道,手术风险非常大,因此将病情一拖再拖,到最后出现严重的症状甚至瘫痪在床了,才迫不得已的选择手术,但这个时候因为脊髓长期受压变性,手术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而事实上颈椎手术风险真的那么大吗?我们来看看手术是怎么做的。以颈椎前侧入路为例,首先在颈前方右侧沿皮纹作横切口5-6cm(仅仅只切开皮肤)(为什么作横切口呢?因为美观嘛,不影响形象的),再纵行分开颈阔肌,用手触摸到颈动脉搏动后,自颈动脉鞘内侧顿性分离进入椎体前方,将气管、食道向对侧牵拉,显露出椎体,这样就能安全的手术了。整个显露过程只有在切开皮肤的时候用了手术刀,其他时候都是用手指、器械顿性分离开的,所以手术是非常安全的,而且手术入路是从肌肉间隙进入,不会损伤任何组织结构,所以创伤也是非常小的,其实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微创了,这里要纠正一下大家一个误区:微创是指创伤小,而不是大家所理解的切口小。下面来看看术后康复情况颈椎前路手术后切口采用皮内美容缝合,无需拆线,手术后只要定期换药一周即可,术后两到三天第一次换药拔管后即可出院,出院后常规颈托制动1周至3个月,具体时间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史国栋 2020-06-01阅读量1.0万

小切口治疗腰椎滑脱无需拆线

病请描述:  严重腰椎滑脱患者,腰痛无法平卧,双下肢麻木无力,经小切口微创治疗,术中出血100ml,未输血,4cm手术切口采用美容缝合无需拆线,术后X线显示椎体滑脱完全纠正,患者腰痛症状完全恢复,神经挤压受到解除后下肢麻木感逐渐消失,术后第六天顺利顺利出院                                                                                                                                                            术前MRI:腰5滑脱,后方硬膜囊神经严重受压                                                                                                                                                               术前CT:腰5椎体滑脱错位,双侧峡部断裂,椎间高度丢失          术前DR:腰5椎体明显前移,腰椎不稳                                                                           术后X线示:腰5椎体滑脱完全纠正,椎间高度恢复   4cm手术切口美容缝合,无需拆线,术后第六天顺利出院,腰痛及下肢麻木感消失

曹峰 2020-05-12阅读量9158

中青年(20-55岁)急性腰...

病请描述: 中青年急性腰痛的自我评估与应对措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骨 科 复 旦 大 学 脊 柱 外 科 中 心 王洪立 中青年个体(20-55岁)非明显外伤后出现的急性腰痛,大多数为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问题,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且经适当休息等自我对症处理后,大多数可得到有效缓解/痊愈。故中青年急性腰痛早期(3周以内)完成下述自我评估后,大多数不用急于到医院就诊,可尝试进行以下自我对症处理。 一、急性腰痛早期(3周以内)自我评估“三部曲” 1. 自我评估(1):是否存在腰痛“红色警戒指标”(Red flags) 是否存在以下特殊病史或表现(如存在任何一条,需尽早至医院就诊):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55岁、恶性肿瘤病史、 长时间服用激素、骨质疏松、服用免疫抑制等特殊药物、慢性贫血、伴有神经损伤表现(下肢疼痛、麻木、行走无力、大小便障碍等表现、伴有难以解释的发热/体重下降/躯干倾斜等姿势异常等。 2. 自我评估(2):是否存在明显外伤史?及严重程度 有没有明确的外伤史?如果有,是严重外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与轻度外伤(运动中轻度碰撞、姿势不当的扭伤、弯腰状态搬抬重物等) 3. 自我评估(3):腰痛症状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1)轻度疼痛:如仅在站立、弯腰等特定姿势或动作时出现腰部酸痛不适 (2)中度疼痛:持续性腰部酸痛、但卧床休息后可明显缓解、不服用止痛药物的情况下不影响睡眠 (3)重度疼痛:如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日常活动,或夜间疼痛加重、影响正常睡眠   二、急性腰痛早期(3周以内)自我对症处理 通过以上评估,如明确排除腰痛“红色警戒指标”(Red flags)、严重外伤后腰痛、重度疼痛/夜间显著疼痛等情况,可尝试以下自行对症处理。 1.       急性腰痛症状出现早期(1-3天),如疼痛明显建议卧床制动休息,此阶段不要进行热敷、理疗、推拿,并慎重使用外用膏药(有些膏药贴敷后也会明显增加局部皮肤温度导致疼痛症状加重)。 2.       对于肌肉扭伤等导致的急性腰痛,不建议长时间进行卧床制动,鼓励2~3天后腰围保护下逐渐进行下地活动,此阶段可适当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 3.       如感疼痛明显,可自行服用双氯芬酸钠、依托考昔等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和肌松药(乙哌立松)等药物进行对症处理,一般3-5天后疼痛可以获得有效缓解。 4.       经以上自我处理,大多数中青年个体的急性腰痛可得到良好转归;如2~3周后腰痛症状仍未获得明显缓解,建议至医院寻求专业诊治,建议就诊科室:脊柱外科或骨科门诊。  

王洪立 2020-05-07阅读量8572

体型越来越胖,竟然是因为喝水...

病请描述:       最近一对母女经同事介绍来我诊室就诊,体型肥胖,面无光泽,皮肤白皙松弛,十个手指头也都是肉鼓鼓的,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缝,说起话来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近几年减肥失败的故事经历。自诉口干甚,尤其夜间,喝很多水也不能解渴,夜里需要起夜4-5次,睡眠质量自然不佳,平素怕冷,下肢凉,舌质淡,苔水滑,脉沉细无力。给予五苓散加减,温阳利水,7剂后,夜间口干明显好转,夜尿也减少了,最欣喜的是体重减轻了2公斤。        大家都知道,生命离不开水,在人体新陈代谢中,水与氧气缺一不可。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太过与不及都是不行的。休克、发热的病人就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而患有心脏病或者肾衰的病人可能多喝一杯水都会危及生命。西医说的水和中医说的水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中医认为水属阴,热水,性也属阴。有形的水进入人体后,需要人体自身的阳气去蒸腾气化,被人体吸收利用。如果阳虚、气虚明显,无力蒸腾气化有形之水,反而使水停留在身体局部,造成局部水分过多,加重身体的负担,比如上述病例就属于水分太多,同时阳气气化不足,水停留在身体,导致身体越发肥胖,所以加点阳气,使水气蒸发,同时使水分从小便排出,就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中医的道理很简单,很贴近生活。夏季气温较高,一盆水洒地上,很快就干。而冬天,一盆水洒到地上,蒸发很慢,甚至结冰了还不会干。我们喝进去的水能否被人体吸收利用,需要看自身阳气的状态。如果阳气足,多喝一杯也无妨,如果阳气不足,多喝一口也许就想小便。湿气较重者,本身就是水液过多,排泄不掉,如果再多喝水,身体就如同自然界阴雨连绵的状态。        所以,湿气重、寒气重、阳虚、气虚体质的不适合多喝水。        具体症状有(大家可以自行对照检查): 1. 舌苔白腻、厚,舌头两边有齿痕者。或舌淡嫩而苔水滑,甚者舌面津津然欲滴(谓之水舌)者。 2. 面色暗淡无光泽、黧黑,面斑多,两目周围出现黑圈,散在黄褐斑等。 3. 饮水后小便次数多、量多,夜尿较多,怕冷腰酸者。考虑肾阳虚,无力气化水液,大量饮水反而增加其负担。很多老年人怕冷,夜尿多,脚肿,追问都有喝茶的习惯,需要引起注意。 4. 眼皮容易浮肿,或眼袋较大,或眼圈黑暗者。 5. 吐痰较多,且多为清稀白痰者。吐痰较多,直接反映了“肺主行水”的功能失常。此种情况,多喝水,只会生更多的痰。 6. 平时容易犯困,乏力,下肢酸困者。脾主四肢肌肉,湿气困脾,则身困乏力,头蒙不清,懒洋洋地不想活动。 7. 咽喉常有异物感,吐不出来,咽不下去,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多因痰气交阻所致,大量饮水后加重痰湿凝聚。 8. 时常心慌、胸闷、头晕,伴有下肢肿胀。 9. 体型偏胖,腹部脂肪堆积较多,酒喝多了生痰湿,白酒助湿生热,冰镇啤酒生寒湿,此类人多为痰湿体质,不宜再大量饮水。 10.平时不喜欢喝水,或者口不渴,说明体内并不缺水,不要强迫自己多喝。        所以,当你每天坚持大量喝水,而仍然便秘,仍然上火,仍然冒痘、长斑、黑眼圈。是否需要放下你手中的水杯?当然,体质有偏,可到门诊进行中医辨证调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质会逐渐达到平衡状态。

刘宝君 2020-04-08阅读量1.2万

脊柱疾病常用口服药物 &md...

病请描述:脊柱疾病常用口服药物 — 自我选择攻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骨 科 复 旦 大 学 脊 柱 外 科 中 心 王洪立         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具有近似的病理生理: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因素导致邻近神经结构受压、水肿,从而产生疼痛、麻木、无力等临床表现,故其保守治疗通常会选择相同的用药方案(消肿、消炎止痛、营养神经等)。了解这些常用药物的特点与临床禁忌,有助于轻松实现药物的自我选择与服用。 一、      神经营养药:主要用于神经根等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最常用的药物为:甲钴胺,为内源性维生素B12,其对神经元的传导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参与脱氧核苷合成胸腺嘧啶过程,促进核酸、蛋白合成,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再生及髓鞘的形成,防止轴突变性,修复被损害的神经组织。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疾患的保守治疗。一般用法:每次1片,每日3次,饭前/饭后均可。         另外,腺苷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B6也是较常使用的神经营养药物。该类药物虽然总体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仍不建议长时间连续服用。 二、      消炎/止痛药:         广义的消炎止痛药包括甾体类消炎药与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前者主要指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常用于腰突症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因其具有较多的潜在并发症,故不建议自行服用,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短时间内使用。         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NSAIDs),是临床较常使用的一类药物,包括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艾瑞昔布、洛索洛芬钠、美洛昔康、依托考昔等。一般用法为:每次1片,每日1-2次(视疼痛严重程度决定),饭后服用;具体药物用法以说明书为准。 根据对环氧合酶-2是否具有选择性,该类药物可以分为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和非选择性抑制剂,理论上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艾瑞昔布,等)具有较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为该类药物的临床绝对禁忌。而依托考昔等药物的镇痛效果可能相对较强,但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服用一种NSAIDs效果不佳,并不代表对所有的NSAIDs药物效果不佳,可尝试服用其中的另外一种,可能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故建议常规饭后服用,必要时联合使用胃粘膜保护剂和(或)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对于合并胃肠道慢性疾病、消化道溃疡等病史的患者均需要慎重使用。NSAIDs药物具有一定的心血管风险,对于严重心衰、冠状动脉搭桥或支架植入术后、重度高血压患者,可能是某些NSAIDs药物的临床使用禁忌,选用时需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三、      消肿药:         作用机理为减轻、缓解神经组织的炎性水肿、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草木犀流浸液片(消脱止,一般用法:每次2-4片,每日三次,饭前/饭后均可)和马栗树籽提取物(迈之灵,一般用法:每次1-2粒,每日2次,饭后服用)。 四、      肌松药:         作用机理为通过缓解骨骼肌的紧张、扩张血管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因肌肉过度紧张或痉挛状态导致的椎间盘压力增高等病理状态。临床常用药物为乙哌立松,一般用法:每次1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 五、      非常规用药         对于一些脊柱疾病的特殊病理改变或临床症状,有时候需要选用一些超出上述药物种类的“非常规用药”。但对于该类药物不建议自行使用,需要按照临床医生的医嘱服用。         如对于严重脊髓压迫或脊髓变性导致的四肢肌张力异常增高/痉挛状态,可考虑选用力奥来素。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神经根型颈椎病导致的顽固性根性放射痛,或者某些术后患者残留明显下肢疼痛/麻木者,可以考虑尝试使用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具备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可以尝试加用降钙素(肌注或喷鼻)以改善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 注意:所有文中提及药物使用之前,均需要认真参阅药物说明书,必要时请咨询专科医师。

王洪立 2020-04-06阅读量9910